400-657-1316
江南地区是典型的“水乡泽国”,
这里江河浦泾迤逦旖旎,
沟浜纵横交错,
湖荡潭池星罗棋布。
起源
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,
早在五千多年前,
这里的居民就开始种植水稻,
捕捉和采集水生动植物,
水乡妇女服饰就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,
积累经验而创造的。
其中以甪直镇的水乡妇女服饰
款式最美,堪称代表。
“青莲衫子藕荷裳”
是对苏州甪直水乡妇女形象的生动写照。
优雅的水乡服饰,
将江南女子衬托得愈加婀娜婉约,
她们娉婷向你走来,
一颦一笑皆是妩媚~
水乡妇女服饰,
是江南水乡地区特有的一种民俗服饰,
洁净素雅、色泽明快。
地方特色非常浓郁,传承性稳定,
但随着季节的变化,
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,
又有着明显的差别。
包头巾
吴地水乡妇女,
大多在水田里劳动,弯腰曲背;
头发容易被风吹散,沾上灰尘,
便有包头巾的产生。
包头巾因呈三角形状,
又名“三角头包”。
包头巾用一色的黑布、
白布或蓝布为原料,
剪成三角形,
在角上拼三角异色布,
边缘用异色布滚边,
或用彩色绒锁边,
再在角上绣花,
并配以两个五彩流苏。
包在头上,人走流苏飘动,
犹如彩蝶飞舞,惹人喜爱。
拼接衫
肩上挑着东西,容易破损,
袖掌处也易破损;
旧时物产不丰,经济不宽,
衣服破了,缝缝补补再行穿着。
经过巧手妇女的缝补,旧衣成了新衣,
虽非一色缝补,却十分美观。
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践,
便产生了拼接衫。
而且拼接衫不需整料,
零星布料也可拼成,
逐步形成了一种裁剪、缝制技艺。
一般来说,
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。
春秋季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,
面料多以花布、土布、
深浅士林布为主要基调,
色彩对比鲜明,
鲜而不艳、艳而不俗,
常用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,
剪裁得体,缝工精细,装饰性很强。
(中青年妇女春季服饰)
随着年岁的大小,
对于服饰有着不同的要求,
青年妇女以花俏为主,
巧妙的运用色彩对比、衬托、交错的手法,
恰到好处地突出了
水乡妇女的人体美和装饰没,
给人轻盈洒脱之感。
中老年妇女则以深色调为主,
服饰庄重、稳定,给人古朴持重之感。
裙
裙的设计是很实用的,
劳动是柬倔裙,
腰背不易受风寒,
站立时又能增加腰部的力量。
下摆较大,不影响行动,
有利于水田操作,
又方便于野外小解遮羞,既实用有美观。
嘱裙
腰部的嘱裙也很有特色,
长度齐膝,裙搁极细,
搁面和裙带上均有不同工艺的花饰,
群外面系上一条小穿腰,
穿腰是与蹋裙相联的辅件。
穿腰上缝着一个大口袋,
穿腰四周及带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,
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。
裤子
裤子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,
裤裆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。
鞋
鞋的形状颇似小船,不分左右,
故又称船形绣花鞋,
鞋面以绣花为主,色彩鲜艳,
花样丰富多彩。
船鞋的做工精细耐看,坚固实惠,
是水乡妇女传统的礼鞋。
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,
反映了江南吴地历代,
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积淀,
并表现出本地区域民俗文化的风采,
揭示出服饰的产生和发展,
是以实用的需要出发,
又完全超越了实用的需要,
反映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,
实现了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的和谐发展。
在甪直镇上,
有“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”。
近几年来,多次举办
“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旅游节”,
那特有的水乡妇女服饰,
让人眼前一亮,倾倒无数游人。
复制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uzdz.cn/gpyg/81.html